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编辑出版学

《鲁迅全集》:没有完美的完美

2019-03-26 04:47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案例简介]

  200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申报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准备重新修订《鲁迅全集》。经过四年半的修订、编辑和加工,2005年11月,新版《鲁迅全集》正式发布。

  新版《鲁迅全集》是在1981年16卷本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在1981年版的基础上,2005年版《鲁迅全集》增收佚文20余万字,修订注释1000余条,新增注释1000余条,校勘改动1000余处。18卷本新版《鲁迅全集》包括创作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字数达700万字。

  目前,《鲁迅全集》已推出4个版本,1938年版、1958年版、1981年版和2005年版。建国后《鲁迅全集》的修订、编辑工作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人民文学出版社在《鲁迅全集》出版方面也积累的大量经验,1981年版《鲁迅全集》出版后获国家图书奖。

  《鲁迅全集》的修订是一项国家工程,其修订和出版,对我国社会、文化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出版发行有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案例成果

[出版成果]

  (一)出版背景

  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修订、出版了《鲁迅全集》。其后20年间,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1981年版《鲁迅全集》里的一些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加之随着鲁迅研究的不断深入,20年间涌现出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如发现了许多鲁迅先生的佚文佚信,旧版《鲁迅全集》中的错漏之处也需要补充修订。

  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响应鲁迅研究界修订《鲁迅全集》的呼声,于2001年决定重新修订《鲁迅全集》,申报上级主管部门后,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下,在2001-2005年间进行了为期四年半的新版《鲁迅全集》的修订、出版工作。

  (二)编纂与编辑

  1.《鲁迅全集》修订前的准备工作

  从前《鲁迅全集》的出版一直都是国家的出版项目,政府一直十分关注《鲁迅全集》编辑、出版工作。200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筹备重新修订《鲁迅全集》的工作也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同成立《鲁迅全集》修订工作委员会和《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指导和推动修订工作的进行。

  《鲁迅全集》修订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全集修订的领导工作,工作委员会主任是当时担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的石宗源,副主任是中宣部副部长李从军,其成员有鲁迅研究专家和其他一些相关人员,编辑委员会主要负责具体修订工作,出版社的修订工作就是在编辑委员会的平台上进行的。

  《鲁迅全集》篇幅巨大,其修订工作以分卷的形式交由鲁迅研究界的专家独立进行,在专家们的分卷修订工作开始前,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社和鲁迅研究界的专家召开两次相关的修订筹备会,在两次筹备会上确定了《鲁迅全集》修订的基本原则、具体任务和修订、编辑工作的操作细则。

  《鲁迅全集》修订工作座谈会于2001年6月12日至6月18日在北京召开,标志《鲁迅全集》的修订工作全面起动,会上宣布确定的两个委员会成员名单以及分卷修订专家,并确定了这次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以及具体任务,会议还对修订工作做了分工安排。

  会上确定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是“以1981年版16卷本《鲁迅全集》为基础,增补不足,修订错讹”。

  修订工作的具体任务包括:

  ①增补鲁迅佚文佚信,并按体例加补注释;

  ②对全部已有注释重新审查,订正错讹,增补缺遗;

  ③对鲁迅著作原文再做一次校勘,改正疏漏植误。

  2001年12月《鲁迅全集》修订编辑委员组织召开《鲁迅全集》修订工作会议。会议逐篇讨论由有关卷的负责人提出的佚文佚信的增补篇目。会后负责分卷修订的专家根据一定修订原则进行工作。

  在选择、邀请分卷修订专家时,出版社也考虑了多重因素,邀请的专家须是鲁迅研究界的权威,在分工上及其具体负责哪一卷的修订上有考虑,如请陈漱渝先生修订书信卷,不仅因为他长期以来在鲁迅研究方面很有成就,还因他身在鲁迅博物馆,对于鲁迅书信方面的资料比较熟悉,查找起来比较方便。还有一些专家本身就参加过1981年版《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如修订第六卷的朱正先生就是1981年版《鲁迅全集》出版时第六卷的负责人,这次依旧请他修订第六卷,有一个程序上的连贯性的考虑。

  修订工作开始前另有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出版社方面收集整理了1981年以来各报刊上发表的鲁迅研究成果,以及对1981年版的修订意见,按分卷整理好后发给分卷修订人。仅就这些材料进行修订工作是不够的,分卷修订专家们在修订工作中也收集了很多资料,包括走访相关人员。

  2.修订、编辑《鲁迅全集》过程

  《鲁迅全集》的修订、编辑工作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分卷负责人修订,完成初稿后交给出版社;

  (2)出版社看初稿,归纳总结初稿中大概存在的问题,然后出版社为每一卷召开一个分卷定稿会。修订期间编委会和人文社于2002年5月至2004年2月先后在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召开8次定稿会,定稿会上请来出版社领导、编辑、分卷修订专家和参加过1981年版这一卷修订工作的专家,对各卷的修订初稿进行了分卷审议定稿。

  (3)定稿会结束后分卷修订专家根据会上提出的意见重新整理、修改,形成定稿后交给出版社。2004年6月9日在北京召开《鲁迅全集》修订工作情况汇报会,标志《鲁迅全集》文字修订工作基本告一段落。

  (4)出版社的编辑在分卷修订专家提供的定稿的基础上进行编辑加工。2004年6月15日起,新版《鲁迅全集》陆续进入编辑、发稿阶段。

  分卷修订《鲁迅全集》的过程中,分卷修订专家的工作直接关乎《鲁迅全集》的权威性,因此修订专家们在工作时非常审慎。

  《鲁迅全集》的修订工作有三个具体任务,即增补作品、订正增补注释、校勘原文。

  出版社和专家们对于增补鲁迅作品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收入全集的作品须经过严格的考证,这方面要求宁缺勿滥,须有原稿或可靠旁证,如别人整理的鲁迅演讲稿,一定是要经过鲁迅改定或确认过才能收进全集,再如有些作品可能是鲁迅先生用其他笔名发表,观点和文风与鲁迅作品一致,但是因为没有看到原稿,旁证也不充分,就不能收入《鲁迅全集》,从前收进《鲁迅全集拾遗补编》里的一些文章因此没有收入2005年版《鲁迅全集》。

  注释方面要求尽量做到学理化,客观、公正,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避免主观片面性,不做价值判断。制作注释方面需要大量的资料,专家们基本独立完成收集注释所需资料的工作,并互通有无,绍兴鲁迅纪念馆馆长裘士雄老师负责《鲁迅全集》日记部分中人物部分的注释,因为这些人物不仅在日记部分出现,很多人物还在其他卷中出现,所以在查找到人物资料之后,他会写信给其他分卷专家,同时也给出版社寄一份他查找到的资料,出版社可以将这部分资料提供给需要的专家。

  校勘的工作内容非常繁琐。鲁迅的著作有一部分有手稿,虽然手稿是可靠的,但是其文中也有笔误,加之鲁迅最初发表在报刊上的文字,在其收进文集时有所修改,如鲁迅把《孔乙己》收进《呐喊》时亲自做了几十处重要的修改,初版本是校勘重要依据,但是初版本的文字也不是最可靠,如《中国小说史略》到30年代才形成定本,所以定本比初版本更具有版本价值。因此,鲁迅著作的校勘工作非常繁琐,总的来说修订专家是以初版本作为底本来进行工作,有时也采用多版汇较、择善而从,一般情况下不擅改,如果专家对某一处文字有很多怀疑,但没有依据的话就不做修改,如《风波》中提到六尺长的烟袋,专家们对此持有怀疑,因没有依据,就没有改动。在处理鲁迅先生文稿中的笔误时,将笔误的字放在前边,下边加括号,把正确的字放在下边,以示对原作者的高度尊重。

  出版社在收到分卷专家提供的定稿后,责任编辑进行编辑加工。编辑加工工作,在内容上尊重修订专家的修订内容,出版社主要在编辑体例上做一些调整和加工,包括数字的使用、注释的体例等等。

  3.《鲁迅全集》的装帧设计

  18卷本《鲁迅全集》的护封采用浅灰色,上印鲁迅先生的木刻侧面头像,书的封面采用咖啡色布料。

  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设计思路基本延续了从1958年版至今的基本思路,设计上基本没做大的改变,设计的定位为端庄、严肃、雅致,不做花哨的东西。出版前打样试了无数稿,力求精益求精,以求读者在看到这套书时觉得这就是他们心目中《鲁迅全集》的样子。

  (三)营销与发行

  2005年版《鲁迅全集》全套18卷,定价990元,第一次印刷2万套,目前已全部发出。

  1.《鲁迅全集》新书发布会,媒体造势

  2005年11月30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盛大的《鲁迅全集》新书发布会,会上出版社为媒体准备了非常详尽的材料,一共11种,通过媒体为新版《鲁迅全集》造势。

  出版社在宣传材料中,详细介绍了修改过程中增删的篇目、增删的原因以及修改、增添的注释等问题,同时也安排了许多对专家的专访,这些专家有的参加过1958年的工作,有的参加过1981年的工作,有的参加过2005年的工作,他们对整个的工作、整个修订情况了如指掌,尤其对他们负责的那些卷的修改非常清楚。出版社用宣传材料和专家专访的形式为媒体提供可供报道的新闻点。

  《鲁迅全集》新书发布会

  许嘉璐参加《鲁迅全集》新书发布会

  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参加《鲁迅全集》新书发布会

  2.《鲁迅全集》巡回展

  出版社做了一个各版《鲁迅全集》全国书店巡回展示。

  《鲁迅全集》迄今为止一共出了4种版本,第一个版本是1938年版,从1958年版开始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包括1958年版、1981年版和2005年版。

  出版社将这4个版本的《鲁迅全集》,以及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在全国的重点书店进行展示。

  3.《鲁迅全集》图书本身的加工

  出版社为新版《鲁迅全集》18卷制作了一个袋子,使消费者在购买《鲁迅全集》时不用再做包装,此外这个袋子上也印制了一些关于《鲁迅全集》的介绍。

  《鲁迅全集》实际上是所有媒体都非常关注的一个事情,因为在中国来说《鲁迅全集》是非常大的一套作品,在整个的宣传过程中,得到了所有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

  (四)品牌维护与延伸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1958年版、1981年版和2005年版《鲁迅全集》,《鲁迅全集》已经成为人文社的一个品牌。

  目前2005年版《鲁迅全集》只出版了精装本,人文社计划做后续的开发工作,主要开发两个版本,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购买需要。

  一是分类全编,如鲁迅杂文集、鲁迅小说集、鲁迅散文集,平装本,相对精装本到定价,价格比较便宜。

  另一个就是分册全编,比如说《彷徨》、《呐喊》,也是平装本,把这些分册全编买齐了,也等于拥有了一套《鲁迅全集》。

  此外,人文社计划把2005年版所有的修改部分集成一本书,对于已经拥有1981年版《鲁迅全集》的读者来说,购买一本修改全编,对照1981年版,就等于有了2005年版的全部内容。

  人文社通过这一系列后续的开发,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要。

案例访谈

  采访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主任王海波

  (附录音)

  问:选在这个时候重新修订《鲁迅全集》,大概是出于哪些方面的原因呢?

  答:《鲁迅全集》的修订、出版,从2001年开始集中修订,距离上一版《鲁迅全集》正好是20年,上一版是1981年出版,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出版的。这20年中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鲁迅研究界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在这样的环境下,《鲁迅全集》有一些不适应现在需要的地方,所以我们就说经过20年了,需要重新修订一下。

  问:就是说人文社决定重新修订《鲁迅全集》后申报给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然后就开始这项工作了是吗?

  答:对。因为《鲁迅全集》的出版以前一直都是国家的出版项目,政府一直都十分关注的,这次也是,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同成立《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和《鲁迅全集》修订工作委员会。

  问:这两个委员会具体负责哪些工作?

  答:《鲁迅全集》修订工作委员会主要是领导工作。

  问:是由哪些人组成的呢?

  答:工作委员会主任就是当时担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的石宗源同志,副主任是中宣部副部长李从军同志,成员有鲁迅研究专家和其他一些相关人员。

  编辑委员会主要是负责具体修订工作。我们修订整个是在编辑委员会的平台上进行的。

  问:编辑委员会大概是由哪些人组成的?

  答:编辑委员会是由全国的鲁迅研究专家,还有出版社的领导、出版集团的领导组成的。

  问:修订《鲁迅全集》是需要很多资料和信息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概是从哪些渠道获得相关资料和信息的?

  答:《鲁迅全集》上一版距离这次修订有20年了,在这20年当中关于鲁迅研究有很多资料,专家发了很多文章,包括新发现的鲁迅书信、鲁迅的文章,这20年当中发表在各报刊上的,我们汇集了这20年当中的这些资料,把它吸收进来。

  问:主要资料就是近20年来专家发表过的研究成果,由出版社把它们收集起来,然后提供给修订者是吗?

  答:对。当时天津有一个人是个挺有心的人,整个20年当中发表过的文章他几乎都收集齐了,提供给我们,然后我们把这些资料按照分卷的内容分了,提供给各卷的修订人,他们吸收进来。另外他们在修订过程当中也查了不少东西,包括走访一些人。

  问:在修订《鲁迅全集》的过程中,负责分卷修订的专家们和出版社的编辑各自负责什么工作内容?

  答:出版社的编辑主要负责编辑加工的工作,修订专家们是负责书的内容的具体修订的。

  问:就是说先期的工作由专家们来做,

  答:对。我们大概是这样的,分卷负责人修订完成初稿以后交到出版社来,出版社看一下初稿,看看大概存在什么问题,然后我们出版社为每一卷都开一个分卷定稿会,定稿的时候我们出版社的领导、编辑、分卷修订的专家,还有原来81年版参加这一卷工作的专家我们都请来,大家一起坐在这,所有改动的地方,像注释,就一条一条的过,每一个改动的地方都在会上进行讨论,讨论的时候大家对初稿的修改提出意见,讨论完了以后再由分卷修订的专家把这些意见带回去重新再整理、再修改,最后形成定稿交到我们出版社来,出版社的编辑在这个定稿的基础上进行编辑加工。

  问:修订《鲁迅全集》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答:我们这次《鲁迅全集》的修订按照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给我们定的基本原则,

  问:这个原则是怎么定的?

  答:在修订之前就定下来了。在修订前开的筹备会上确定了我们这次修订要在81年版的基础上增补不足、修订错讹,就这样一个基本原则。

  问:像具体的一个操作,比如说如果处理有论争的东西,如何处理这些东西的原则也是在那次筹备会上确定的吗?

  答:我们这次修订的一大任务是增补佚文佚信,如何处理是否作为鲁迅的作品收到《鲁迅全集》里,这是我们后来在01年的12月又召开了一次编辑委员会的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大家讨论的。

  问:大概的原则是什么?

  答:一定是要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才收进来,比如说有鲁迅的手迹为证,有的,比如鲁迅讲演,别人整理的稿子一定是要经过鲁迅改定或他确认过,这样才收进来。

  问:就是说修订工作开始前曾经开过两次会议来确定工作的方针?方针是由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确定的。

  答:对,可以这么说。

  问:那什么时候确定并联系的编辑委员会和分卷专家们的呢?

  答:编辑委员会成员的确定就是在2001年6月的那次座谈会,在八大处的那次座谈会上宣布的两个委员会成员的名单,当时确定的。在那个会之前就已经确定好了分卷修订人的名单,在那个会上邀请的专家,也是宣布了我们请了哪些专家来修订哪一卷。

  问:请的这些专家都是和出版社长期有联系的是吗?

  答:对。在邀请这些专家,请他们做哪一卷的修订人,我们都是有考虑的,比如说像我们请陈漱渝先生做书信卷,一个是因为他长期以来在鲁迅研究方面很有成就,另外他身在鲁迅博物馆,对于鲁迅书信方面的资料比较熟悉,查找起来比较方便,因为这次修订涉及到增补以前没收进的鲁迅书信,所以有这些考虑。

  问:就是说在请专家这方面出版社是很有自己的优势的。

  答:对。因为还有一些专家他们本身就参加过81年版《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比如像第六卷的朱正先生,81年版《鲁迅全集》出版的时候他就负责第六卷,这次他还是修订第六卷,有一个程序上的连贯性。

  问:出版社在确定《鲁迅全集》的分卷修订专家之后,这些修订专家们在自己的原工作地点进行修订工作,出版社是如何和这些专记们进行联系进一步推动专家们的工作还是说这些修订工作就是由专家们自己来进行的呢?

  答:基本上是由专家他们自主进行修订,如果,比如说他们需要查找一些东西,我们就帮助查找一些资料,或者是专家们之间互通一些资料。

  问:这个互通就是专家们自己来进行的吗?

  答:比如说,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馆长裘士雄老师是负责《鲁迅全集》日记部分中人物部分的注释的,和鲁迅交往的人物很多,他就到处找资料,但是因为这些人物不仅在日记部分出现,很多人物还在其他捐出现,他查找到人物资料之后自己也会写信给其他分卷专家,同时也给我们出版社寄一份他查找到的资料,这样的话有时候我们也给需要的专家。

  问:分卷的责任编辑负责哪些工作呢?

  答:分卷的责任编辑的主要工作,一个是修订的过程当中与专家进行沟通联系,另外交了稿子之后,在定稿会之前责任编辑要了解这一卷修订的大概情况,在定稿会上如果有一些意见、建议就提出来商量,定稿会之后专家拿回去重新修订的时候还是保持联系,等到定稿来了以后责任编辑就要进行编辑加工。我们的编辑加工工作,在内容上尊重修订专家的修订内容,我们主要在编辑体例上作一些调整、加工,包括像数字的使用、注释的体例等等这些。

  问:这些专家的工作,出版社给的酬劳大概是多少?

  答:我们在八大处的会上就说了给修订专家们修订费的,按分卷的字数计算,千字20-25元,一共750万字左右,总体的数字是挺大的,但是每位专家的所得不是很多。但是我们出版社除了这个修订费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优惠专家的措施,比如优惠买书。还有,现在出的是精装本,我们以后还会出平装本,在出平装本的时候还会再考虑一下给专家的酬劳。

  问:从1986年开始鲁迅先生的作品就过了版权保护期了,在这种情况下原则上各个出版社都可以出鲁迅先生的作品,人文社在出版鲁迅先生作品方面可能会做哪些方面的调整?

  答:鲁迅先生的著作权确实是到了公共领域了,但是在《鲁迅全集》当中还有一小部分,就是《两地书》,它还没有过保护期,因为《两地书》是两位作者,许广平的版权保护期还没有到,所以《两地书》的版权还没有到期,《两地书》是我们专有版权。

  问:距离保护期结束已经时过20年了,为什么其他出版社没有出版《鲁迅全集》?

  答:我们是受命出版,是国家指定我们出版《鲁迅全集》的,至于其他出版社出版《鲁迅全集》可能是要申报和其他的手续,这是国家的政策。

  问:在出版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过程中,你觉得人文社还有哪些独到的成功经验呢?

  答:《鲁迅全集》能够到现在这个程度,主要是靠鲁迅研究界的专家,他们这么多年成果的积累汇集到这里来。我们社长期以来与这些专家保持着联系,等于是我们社的一个出版资源,对《鲁迅全集》的修订工作不是重头做起。

  问: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和遗憾呢?

  答:任何一本书出来都会有一些遗憾的地方,《鲁迅全集》的规模这么大,我们当时工作很认真也很艰苦做完了,但是现在回头看,确实是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有一些疏漏和不足的地方,比如说有的注释各个卷不是特别统一,还有一些文字上的错误。、

  问:听说定稿之后到出版的过程中似乎时间有些赶是吗?

  答:有点赶。因为从2001年修订开始到05年出来,大概4年半,时间比较长了。当时修订开始的时候给我们定的出版时间是2003年,结果到2005年才出来,中间修订专家们工作非常认真,我们编辑工作也很艰苦,都延长了一点时间,所以我们决定2005年一定要出来了,再不出来时间就太长了,所以有一点赶,特别是最后的一卷。

  采访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孙顺临

  (附录音)

  问:人文社在出版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时候大概采取了哪些推广和营销手段呢?

  答:首先,在人民大会堂我们开了一个非常大的首发式,一个会,在这个会上我们给记者准备了非常详尽的材料,一共大概11种,11种不同的材料。因为《鲁迅全集》和其他的书不一样,它的修改就花了4年半的时间,我们把这4年半归结为1626天,从第一次《鲁迅全集》开准备会一直到最后《鲁迅全集》出来。

  然后我们做了一个新版《鲁迅全集》和旧版《鲁迅全集》对比的这么一个在书店的巡回展示,因为《鲁迅全集》到现在为止一共出了4种版本,第一个版本是1938年出的,它不是我们出版社出的,但是从第二个版本开始是我们出的,是58年版、81年版和现在的05年版,这4个版本,包括鲁迅的一些相关资料,我们做成一个很大的展板,在全国的重点书店进行展示。

  然后在图书上,我们把这18本书做了一个袋子,这一套买起来不是散的,不用包装,一拎就走,这个袋子上也有一些《鲁迅全集》的介绍。

  《鲁迅全集》实际上是所有媒体都非常关注的一个事情,因为在中国来说《鲁迅全集》是非常大的一套作品,在整个的宣传过程中,得到了所有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他们也非常想知道在整个修改过程中都有哪些篇删掉了,都有哪些篇填补了,修改了多少条注释,增加了多少篇作品、佚文佚信,删去了哪篇,为什么删去,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在给他们的材料里都做好了准备。还有都是谁进行了哪一本的修订,这个也很重要,因为是不是专家、是不是在这方面最高的专家来修订这个作品。

  同时我们还安排了许多专访,因为很多《鲁迅全集》的专家现在年纪都非常大了,我不知道下一次再修订的时候这些专家是不是还能参加修订,但他们有的参加过1958年的工作,有的参加过1981年的工作,有的参加过2005年的工作,他们对整个的工作、整个修订情况是了如指掌的,尤其他们对他们负责的那些卷的修改是非常清楚的,那么整个的修改过程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而且整个修改过程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故事,这些都是大家愿意知道和新闻媒体愿意报道的一些新闻点。

  利用这些东西,实际上《鲁迅全集》采取了很广泛的宣传,而且后来的销售也非常的好,我们印了2万套,每一套实际上也不便宜,990块钱,现在基本都发掉了,基本销光了,应该可以说取得了比较好的销售业绩吧。

  问:目前出的2005年版《鲁迅全集》是精装本的,在这一版的基础上还会做哪些开发工作呢?

  答:我们要做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一个是分类全编,分类全编就是说鲁迅杂文集、鲁迅小说集、鲁迅散文集,这个是平装本,它价钱降下来了。

  还有一个就是分册全编,这个分册全编实际上就是说假如说你把这些分册,比如说《彷徨》、《呐喊》,你把它买齐了,也等于一套《鲁迅全集》。

  还有就是我们把2005年版所有的修改部分集成了一本书,如果你有1981年版,你再买这样一本修改全编,你可以对照的话,你就等于有了一套2005年全部的版,就是说你可以不花990块钱买2005年的版,如果你有1981年版,买一本修订全编拼起来也可以。

  我们做这三块工作,第一就是说《鲁迅全集》肯定是要做精装的,因为《鲁迅全集》不单单是一个作家全集,而且代表了中国新文化的一个方向、一段历史,作为全集应该有精装的。但是如果你买它的分类全编或是分册全编的话,那么你可以用平装方式凑齐《鲁迅全集》的所有内容,那么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价钱相对比较便宜,用比较便宜的价钱就可以买到《鲁迅全集》的所有内容。

  问:出版社有没有统计过目前《鲁迅全集》单位购买量和个人购买量大概是什么样的一个比例呢?

  答:我们没有完全统计过,但是我当时去销售现场看过,个人购买量应该是大于单位购买量的。

  问:从1986年开始,鲁迅先生的作品已经过了版权保护期,各个出版社都具有出版《鲁迅全集》的权利,人文社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出版鲁迅先生作品会做什么样的调整来适应这种竞争呢?

  答:首先,鲁迅的作品虽然过了保护期了,鲁迅的这些东西其他出版社是可以出的,但是这里强调的一点是我们的《鲁迅全集》关键是它的注释是我们独有的,如果说其他出版社要出,那么它在注释部分上肯定比我们出版社出的《鲁迅全集》要差。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我们是找了全国的最好的鲁迅问题研究专家,经过4年半的这种打造,才做出了这套《鲁迅全集》,现在任何一个出版社没有这个力量,因为当时做这个《鲁迅全集》也是中宣部直接牵头让我们去做的,没有这个力量在全国寻找这么多的鲁迅问题专家把注释作的这么完整、这么严谨,没有任何一个出版社可以把《鲁迅全集》做到我们现在的水平。同时我们在定价上也会有一定竞争力,而且有人不愿意买《鲁迅全集》,他只是对鲁迅杂文、小说、散文或对它的某一部分感兴趣,因为都有单独定价,可以单独去买,不一定非买全,买全的话等于是平装本的《鲁迅全集》,价格也是比较便宜。

  问:就是说您觉得在版权放开的情况下人文社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是其他出版社很难具备、很难相比的是吗?

  答:对。肯定在《鲁迅全集》上我们还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问:如果现在让您做一下总结,在出版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整个过程中,您觉得人文社还有哪些独到的成功经验呢?

  答:最主要的就是我们这些专家包括我们的编辑,他们在修订这个《鲁迅全集》的时候都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毕生的研究成果,如果说有什么欣慰的话,就是我觉得所有的专家和编辑在这4年半的过程中却是非常认真努力,对每个字、每个标点、每条注释都进行了非常严格的考证,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现在这套《鲁迅全集》是最完备的。当然历史在发展,可能今后还会找到一些其他的,那就是以后修订再说了,但是就目前而言,现在的《鲁迅全集》是最完备的、最权威的。

  问:您觉得有哪些遗憾和不足呢?

  答:因为我不是鲁迅研究专家,我看现在的《鲁迅全集》我觉得很完满了。也有人提出一些争议,但是这些争议在鲁迅研究委员会讨论时已经讨论过了,被否定掉的一些提议事经过考证认为必须否定掉的,但是这种争议我相信还会继续下去,因为对鲁迅问题的研究长期在进行,新的研究成果可能还会不断出来,这个需要我们05版《鲁迅全集》根据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修订,这个可能要进行一个很长时间的工作,不是说05版就到此为止了。

  问:就是说,让您觉得遗憾的就是因为研究是在不断进行的,永远做不出最完美的。

  答:对,做不出划句号的那个版本。

  采访《鲁迅全集》分卷修订专家陈漱渝

  (附录音)

  简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参与了1981年版和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编辑、修订工作

  问:陈老师,您参与了1981年版和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修订工作,据您所知,为什么选在2001年开始修订、2005年发行《鲁迅全集》?它有什么政策背景和文化背景?

  答:2005版《鲁迅全集》的修订、出版,的确有它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从政治方面来讲的话,我们正在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这样一个宏伟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要并重,要做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鲁迅是中国现代先进文化的一面旗帜,所以出版《鲁迅全集》,不仅有历史的意义,而且有它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是我从政治方面来讲的。

  从文化的背景角度来讲,《鲁迅全集》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经典之一,它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面貌,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通过这个作品我们可以认识中国、中国人的过去,也可以针砭当下的时弊,还可以展望未来。所以不同人从不同角度都可以从《鲁迅全集》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讲,《鲁迅全集》的制作成本很低,因为鲁迅作品过了版权保护期,所以对原作者不用付酬,我们参与编辑、修订的同志在1981年时是义务奉献的,参加2005年版的修订工作,报酬也是非常低,可是这个书的市场需求量是比较大的,用出版界的行话来讲是一种长销书,年年都会有人买,所以市场的潜力很大,所以,据我所了解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就重印了10次。

  所以从政治、文化、经济效益角度讲《鲁迅全集》的出版都是适时的。

  问:有没有一个时机性的因素呢?比如2006年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对《鲁迅全集》的重新修订是不是有一些指导性的政策、规定呢?

  答:据我了解,这次《鲁迅全集》的修订并没有刻意迎合鲁迅逝世70周年的纪念活动,主要就是因为81年版《鲁迅全集》出版以后,在当时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原因就是因为它搜罗比较齐备、校勘比较精确、注释比较详尽,后来随着鲁迅研究的不断深入,又经过了20多年,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涌现,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下,81年版的许多不足就暴露出来了,学术界对于修订《鲁迅全集》的呼声比较高,所以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修订工作是在81年版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可以形象的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站在前人的肩上做这项工作。我们可以预计再过20来年还有可能对2005年版的《鲁迅全集》再进行一次全新的修订。

  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对这个工作非常重视,把这个作为一个文化工程、作为一个国家行为,所以我们成立了一个《鲁迅全集》编辑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就是中宣部的领导、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主要负责政策的掌握。

  问:所以是不是可以说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修订工作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学界和市场的需要主动发起的呢?还是说有了政策要求,人文社才进行这次修订工作?

  答:我觉得主要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接受了鲁迅研究界的意见,然后报请上级审批,得到了上级的大力支持。不仅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亲自指导工作,而且还划拨了一些启动经费。

  问:那么编辑、修订《鲁迅全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刚刚你说是在81年版《鲁迅全集》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具体的编辑、修订原则有哪些呢?这些原则是如何确定的?

  答:在我们正式工作进行之前,我们在香山,有一个中宣部的招待所里,邀集了很多鲁研界的著名学者开了一个预备会。在那个会上大家集思广益,对《鲁迅全集》怎么进行修订提出了一些意见,比如说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把这20年来新发现的鲁迅佚文、新发现的鲁迅佚信要增补进去,这样的话,经过鉴定,鲁迅的佚文有24篇,鲁迅的佚信18封。我们对于补充鲁迅的作品要求是非常严的,就是要经过严格的考证,证明确实是鲁迅的作品,不能够误说,宁缺勿滥。宁缺勿滥恐怕是一个原则,因为有些作品可能是鲁迅用别的笔名发表的,观点、文风和鲁迅作品也是一致的,但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原稿,旁证也不充分,那么我们就没有收,就像以前收进《鲁迅全集拾遗补编》里的一些文章,这次2005年版的《鲁迅全集》并没有收进去,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十足的把握,这样的话就宁缺勿滥。

  问:就是说没有看到原稿是吗?

  答:对,还有旁证不是很充分,它又不是使用鲁迅正式的笔名,鲁迅的笔名有一百多个。内容方面我们的收录非常审慎。

  校勘的话呢,这一部分工作内容非常繁琐,因为鲁迅著作,有一部分是有手稿的,有他最初发表的报刊,有它历次的版本,所以这些文字可能就有些区别,因为鲁迅的手稿应该是可靠的,但是他也有笔误,鲁迅最初发表的那些报刊上的文字,但是鲁迅收进集子的时候他有所修改,比如《孔乙己》大家都知道,鲁迅把它收进《呐喊》时做了几十处重要的修改,亲自修改的。初版本是我们校勘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也不一定初版本的文字最可靠,比如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到了30年代才形成定本,所以定本比初版本更具有版本价值。所以鲁迅著作的校勘工作非常繁琐,我们总的来说都是以初版本作为底本来进行工作,在有些时候也采用了多版汇较择善而从,就是这么一个原则。一般的话,我们不擅改,就是没有根据,我们有很多怀疑,但是我们也没有改,鲁迅有一个讲五四时期男女婚恋的作品《伤逝》,男主人公涓生和女主人公紫君,后来他们感情破裂,涓生就说一个人锤着另外一个人的衣角就会使对方难于前行,那个“锤”是敲打的意思,我们认为“拽”好像比较合适,但是没有依据,也就没有改。还有《风波》里说烟袋有六尺长,六尺不就是两米吗,那个烟袋怎么用呢,我们没有依据,就不擅改。如果鲁迅的字出现笔误,我们把他笔误的字放在前边,下边加个括号,把正确的字放在下边,这是对原作者所表现的高度的尊重。

  在注释方面的原则,我们是要尽量的学理化,注释要客观、公正,达到一个疏通文意的目的,使你读懂鲁迅的话,对鲁迅的观点是什么样的一个评价那是研究者的任务,不是注释者的任务,我们注释者帮助读者疏通文字,你理解鲁迅的原意也就够了,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见仁见智,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所以避免主观片面性、力求学理化。

  所以在内容收录非常审慎,对于鲁迅的文本不擅改,注释充分的学理化、客观公正,不做什么价值判断。

  问:就是说这些原则是在修订的筹备会时由学界商议讨论出来的。

  答:对,大家商议讨论,得到认同,在这个基础上出版社制定出修订办法、要求,发给各个参与者。

  问:修订《鲁迅全集》的过程中出版社编辑和作者之间如何互动的?

  答:首先从出版社的角度就是组织队伍,《鲁迅全集》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它内容的包容量是很大的,涉及到人物、事件、社团、典故、词语,方方面面,这么大的文化工程,绝不是任何个人的能力所能承担的,必须要依靠集体的智慧,所以出版社第一步就是要组织好队伍,物色好比较理想的作者。具体参加修订工作的一共是十四个人,这十四个专家在鲁迅研究界都是有一定造诣,特别是在鲁迅研究文献学方面是下过功夫,有过相当的积累,现在很多年轻人知识结构很完善,比较擅长宏观研究,《鲁迅全集》的注释是微观的,《鲁迅全集》涉及的人物有三四千,大部分名不见经传,看似简单,背后的那些艰辛是外人很难体会的,举个例子,清末有个著名的革命家秋瑾,那么现在我要注释秋瑾的生平就很困难,比如她是哪年生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我不管怎么注都会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我们采取的比较取巧的办法就是参照《辞海》,但《辞海》就没有错吗?编撰《辞海》的人跟我们不是也差不多吗?所以这方面有些不是有现成的工具书可查的往往都是要内查外调,很麻烦的,这些工作有些人不喜爱,他也不屑于做,所以我开玩笑说参加《鲁迅全集》修订工作的都是我们鲁研界的一些另类,搞这些东西,你说是学问学问也不大,你说不是学问,在具体的语境当中你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你还承担不了这个工作。做出来之后错了,那就是硬伤,你就要承认错误,不像观点问题,可以辩解,这个没有辩解,错了就是错了,非常复杂。

  问:出版社在确定了邀请的专家后,是哪位专家联系的您呢?

  答:从全局工作,跟我联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的主任王海波,我在十八卷的修订中我个人承担的是大概三卷半,是书信部分,跟我联系的责编是郭娟,现在要出任《新文学史料》杂志的负责人,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散文家,

  问:出版社方面为您的修订工作提供了什么条件呢?

  答:首先我们工作之前,他把近二十年来有关的修订资料,包括对81年版的修订意见,这些文章他都复印了,给我们每人一份,几十万字吧。每个人修订完之后,分卷的定稿会,就是说有出版社和修订者本人,以及相关的人员来参加,比如说鲁迅日记不是我修订的,但是我也去主持这个修订,我也参与意见了,这样在定稿当中也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也能纠正里面修订者的一些错误。最后进入编辑流程,编辑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交稿以后,郭娟跟我提出好几十条需要补注的,那么我就一条一条尽力补注,她这一关过了以后,出版社还安排了一个老编辑来统稿,他在统稿的时候得形成他的权威,因为这个集体科研最后统稿大家七嘴八舌去他那提意见,我们提的意见他大部分都采纳了,也有一些他可能没有采纳,我们没有注出来的一些他也进行了增补。

  问:就是说出版社给您提供了一些从前的资料,你们根据这些资料以及81年版《鲁迅全集》和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自己在自己的工作地方做这些修订工作。

  答:修订好以后稿子就提交出版社,再开定稿会,定稿会完了之后就进入编辑流程,编辑再提出一些意见,进行修订以后编辑的定稿再交给一个老同志来最后统稿。

  问:那您在单方面修订《鲁迅全集》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一些人物的出生地不详、籍贯不详的问题都是由您个人来解决?

  答:那当然是,我是这个的承包人,那么我去找谁帮我的忙那是我的事,都和出版社没关系,他不介入这个事情了。比如说有一个朝鲜记者访问过鲁迅,鲁迅给他写过一封信,现在我要注他的生卒年,那我就写信到韩国,韩国就给我提供资料。鲁迅著作里还涉及了很多日本的汉学家,这些资料我也查不到,那么我就写信到日本去,日本方面给我帮忙,所以这也是个国际合作。

  问:您认为出版社在联络、组织各位专家进行《鲁迅全集》的编辑、修订过程中,他们的工作有哪些您认为是很成功的地方?

  答:北京过去鲁迅研究和出版的机构主要有三个,鲁迅博物馆,中国的鲁迅博物馆这一个,纪念馆有几个,在西城,我们叫“西鲁”,人民文学出版社过去有一个鲁迅著作编辑室在朝阳门,我们叫“中鲁”,建国门有个中国社会院文学研究所,那有个鲁迅研究室,我们叫“东鲁”,在业务上彼此联系,关系也不错,

  我和我的责编配合还是比较愉快的,互相尊重,作者当然也希望得到出版界的尊重,我觉得这个还可以吧,因为我也当过编辑,我希望这个行业用稿不改,改稿不用,我最讨厌编辑有时候指手画脚,本来有很多问题,你看问题有不同的角度,我这么写就是我自己的思路、我的风格、我的学术个性,你就应该尊重我,你居高临下指手画脚我就不和你合作,本来很多事情有很多做法,你为什么要强迫我。

  问:您希望编辑和作者互动的时候多尊重作者。

  答:我觉得还是比较尊重我的。

  问:您觉得05年版的《鲁迅全集》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吗?

  答:《鲁迅全集》出版以后,也有些不同意见。一个是定价,定在990块,读者普遍反映定价有点高,有些人说精装本定990也高了,这是我所了解的市场方面的反应。

  从书的学术质量来讲,大部分是肯定的,也有些人提了一些正确的意见,比如说当时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下命令11月份要见书,、所以临时找图片,把一张鲁迅在北京的图片的说明写成了在西安,读者提出来了,是一个很好的、很善意的意见,有错就得改。

  《鲁迅全集》出版以后大部分读者对它质量的提高是持一种肯定的态度,因为事实上2005年的版本就是比1981年的版本要完善一些,这个原因不是我们的学问有多么的高深,因为我们是在81年的基础上修订的,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2005年版《鲁迅全集》里的错误和不足还不是个别的,还会有很多,我们在注释过程当中有些地方根据现在的资料条件还没有注释出来,该注未注的还有,注释当中的错误也还会有,因为我们探寻真理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么大的工程,这么多条注释,坦率的讲错误百出是正常的,鲁迅讲过人无完人、书无完书,要求一本书没有缺陷,那就没有一本书可读,总的来说我能说2005年版比1981年版提高了很多,提高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吸收了20多年来鲁迅研究界的集体智慧,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我也期望再过20年有一个新的修订跨域2005年版的成果水平。

作者:孙利军 中国人民大学


案例讨论

  (一)你认为《鲁迅全集》的编纂和修订过程对时下出版界有没有借鉴价值?为什么?


  (二)你认为《鲁迅全集》目前的营销策略有什么特点?


  (三)如果你是《鲁迅全集》的负责人,你会如何规划《鲁迅全集》未来的发展蓝图?


案例分析

  《鲁迅全集》的修订、编辑、出版是一项国家出版项目,汇集了鲁迅研究的众多成果,具有相当高的权威地位,在中国的广大读者中影响深远,积累了深厚的信任度和美誉度。是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价值。


  全集的编纂过程充满了艰辛,鲁迅研究界的研究成果给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1938年版出版以来,《鲁迅全集》经历了3次大的修订,每一次的修订班子都是由当时学术界的权威专家组成,保证了《鲁迅全集》的精良品质,也确保了它的权威地位。


  (一)成功经验


  1.修订、编辑前准备充分


  18卷《鲁迅全集》的修订、编辑是一项巨大的出版工程,分卷修订也须保证各卷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为了保证全集的权威性,在修订工作开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邀请鲁迅研究界的权威专家参与修订以确保全集内容的权威性;集思广益商讨修订原则,以保证修订过程中各卷的修订工作有统一的操作原则,确保全集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搜集修订所需各种材料,以方便修订工作的进行。


  2.修订工作的严谨


  分卷专家在修订过程中,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审慎地增删鲁迅先生的文章,严谨的制作注释,耐心的进行校勘工作,力求保证《鲁迅全集》的权威性。


  在修订初稿完成后,出版社组织各方专家召开分卷定稿会,逐一讨论该分卷内的修改之处,汇集修改意见,纠正修改中的错误,会后分卷修订人定稿会上形成的意见重新修订,最后形成定稿,其间出版社的编辑也为全集的修订提了不少意见并做了一些修订工作。


  专家和出版社的努力,保证了《鲁迅全集》的权威性,而权威性正是《鲁迅全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3.《鲁迅全集》的后续开发


  2005年版《鲁迅全集》目前只推出了精装本,定价较高,读者的购买力有限。


  人文社准备为《鲁迅全集》开发两个版本,一是分类全编,如鲁迅杂文集、鲁迅小说集、鲁迅散文集,平装本,价格比较便宜;另一个就是分册全编,比如说《彷徨》、《呐喊》,也是平装本,把这些分册全编买齐了,也等于拥有了一套《鲁迅全集》。


  此外,人文社计划把2005年版所有的修改部分集成一本书,对于已经拥有1981年版《鲁迅全集》的读者来说,购买一本修改全编,对照1981年版,就等于有了2005年版的全部内容。


  人文社通过这一系列后续的开发,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要。


  4.出版社固有的资源优势


  人文社从1958年开始编辑出版《鲁迅全集》,积累的大量的经验和出版资源,加之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在修订《鲁迅全集》时,可以召集全国鲁迅研究界的专家,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修订是在1981年版的基础上进行,所以人文社具有相当大的资源优势。虽然1986年开始鲁迅作品进入公共领域,原则上其他出版社也具备出版《鲁迅全集》的权利,但是在已有资源上相比人文社,其他出版社已处劣势。


  (二)面临的问题


  1.编辑加工阶段比较赶时间,存在错漏


  《鲁迅全集》的修订、编辑工作从2001年开始到2005年完成,历经四年半的时间。开始修订时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给出版社定的出版时间是2003年,结果到2005年才完成,修订专家的工作非常认真,编辑的工作也很艰苦,都延长了一些时间,所以出版社决定2005年一定要完成工作,所以最后阶段的工作有一点赶时间,因此全集中出现了一些错漏之处,如把一张鲁迅在北京的图片的说明写成了在西安,各卷之间的注释也存在不统一的情况,存在一些文字上的错误。


  2.《鲁迅全集》只是鲁迅研究阶段性的成果


  2005年版《鲁迅全集》是鲁迅研究阶段性的成果,书中某些注释根据现在的资料条件还不能注释出来,全集中存在该注而未注的地方,已有注释当中也存在错误。2005年版比1981年版相比,质量提高了很多,提高的原因是因为吸收了20多年来鲁迅研究界的集体智慧,鲁迅研究是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很难做出所谓最完美的《鲁迅全集》。


  3.市场意识不足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从前屹立不倒的众多权威面临市场竞争摇摇欲坠,有的甚至从此销声匿迹。其中的原因肯定不是一句“不适应时代发展”所能概括的。是它们的品质出现了问题,失去了公众的信任?还是它们自身内部的运作方式陈旧、效率低下而被市场所淘汰?


  人文社《鲁迅全集》是国内鲁迅研究著作的权威制作,但是深入地想想,发达的市场经济是否会排斥权威的存在,市场规律的无形大手是否会消解一家独大的局面而一定要将之导向百家争鸣的自由竞争?


  《鲁迅全集》的编者在完善它的品质上所做的不懈努力和不断苛求有目共睹,但对市场的积极的思考则相形见绌,显得不够分量,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出版社努力寻找出版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下,权威的《鲁迅全集》就不会面临竞争吗?


  《鲁迅全集》不仅是文化产品,同时也是商品,必然面对市场环境的挤压,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即使这样的对手如今还未浮出水面,但未来强大的市场温床必定会孕育出竞争对手。《鲁迅全集》应未雨绸缪,深入研究市场,以免面对挑战时手忙脚乱。


  《鲁迅全集》的营销才刚刚起步,没有经历过多少市场风雨历练的《鲁迅全集》在永葆品牌青春的道路上还需探索。


附录

 (一)鲁迅先生生平简介

  (二)《鲁迅全集》各版本资料

  (三)2005年新版《鲁迅全集》修订概况

  (四)2005年新版《鲁迅全集》修订大事记

  (五)2005年新版《鲁迅全集》修订专家名单

  本案例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编辑出版案例库小组编写

  谨向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案例编写过程中所提供的真诚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2007年6月

  附件(一):鲁迅先生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先学医,后弃医从文,试图用文艺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2年任北洋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女师大学潮为当局通辑,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并以杂文抨击时弊,弘扬进步文化。先后出版《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附件(二):《鲁迅全集》各版本回放

  1938年版。由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收入作者的著作、译文和部分辑录的古籍,共二十卷

  1958年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新版《鲁迅全集》,只收作者的原创著作,包括创作、评论、文学史专著及部分书信,并加了必要的注释,共十卷

  1981年版。在1958年版十卷本的基础上,人民文学出版社进行了较大的增补和修订,增收了《集外集拾遗补编》、《古籍序跋集》、《译文序跋集》和日记,以及当时搜集到的全部书信,并对所收著作都加了注释。另有附集一卷,收作者著译年表、《全集》篇目索引和注释索引。全书共十六卷。

  2005年最新版的《鲁迅全集》以1981年版的分卷为单位,由全国各地的鲁迅研究专家担任各卷修订人,修订工作修订,18卷新版《鲁迅全集》包括创作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字数达700万字

  附件(三):《鲁迅全集》修订概况

  2005年新版《鲁迅全集》修订概况

  这次《鲁迅全集》的修订,编委会和出版社是严格按照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提出的,以81年版16卷本《鲁迅全集》为基础,增补不足,修订错讹的原则进行的。编委会拟定了《关于〈鲁迅全集〉修订原则和体例的意见》,对修订进行了分工,以81年版的分卷为单位,

  由全国各地的鲁迅研究专家担任分卷修订人,共有孙玉石、张梦阳、王国绶、刘增人、陈福康、朱正、王世家、韩之友、丁锡根、应锦襄、徐斯年、陈漱渝、王锡荣、裘士雄等14位教授、专家主持各卷修订。他们严格按照体例要求进行工作,综合起来,新版《鲁迅全集》的修订主要有三大项任务。第一项是佚文佚信的增收,第二项是鲁迅原著的文本校勘,第三项是注释的修改增补。下面分别来谈。

  1.关于佚文佚信的增收与删除。81年版的《鲁迅全集》对鲁迅作品的收集可以说是相当完备的。但是二十年间,鲁迅研究界从没有停止过对鲁迅作品的继续挖掘,专家学者们的用力之勤、对鲁迅作品的挖掘之深和他们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这次修订中增补鲁迅散佚的作品文字,准备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从目前的定稿来看,增收新发现的鲁迅佚文24篇,其中有19篇将收入第8卷《集外集拾遗补编》,它们是:

  收入正编13篇:

  重订《徐霞客游记》目录及跋

  军界痛言

  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

  自绘明器略图题识

  《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评语

  《美术》杂志第一期

  随感录三则

  新镌李氏藏本《忠义水浒全书》提要

  题《中国小说史略》赠川岛

  题寄清水安三

  大涤馀人百回本《忠义水浒传》回目校记

  关于《鹭华》

  《讳肱墓志》

  收入附录一5篇:

  《中国矿产志》征求资料广告

  《域外小说集》第一册

  《未名丛刊》是什么,要怎样?(二)

  《未名丛刊》与《乌合丛书》印行书籍

  《萧伯纳在上海》

  收入附录二1篇:

  挽丁耀卿

  有5篇收入第10卷《古籍序跋集》《译文序跋集》中,它们是:

  收入《古籍序跋集》1篇:

  姚缉本《谢氏后汉书补逸》抄录说明

  收入《译文序跋集》4篇:

  《域外小说集》著者事略

  《托尔斯泰致死与少年欧罗巴》译者后记

  《在沙漠上》译者附识

  《为人类》译者附记

  与增收佚文相比,鲁迅书信的增收量要更多,其中包括新发现的鲁迅佚信18封,它们是:

  致张琴孙1911.11.××.

  致周心梅1920.01.03.

  致蔡元培1920.08.16.

  致蔡元培1920.08.21.

  致胡适1921.01.15.

  致胡适1923.12.28.

  致林文庆1927.01.15.

  致江绍原1927.07.12.

  致江绍原1927.08.17.

  致江绍原1928.04.13.

  致李小峰1928.06.01.

  致郁达夫1928.12.12.

  致宋庆龄蔡元培1933.01.21.

  致申彦俊1933.05.19.

  致森三千代1934.03.17.

  致杨之华1936.07.17.

  致冈察洛夫1934.10.25.(附录)

  致中共中央1936.03.29.(附录)

  除此之外,新版《全集》还收入鲁迅致许广平的《两地书》原信68封,收入鲁迅《答增田涉问信件集录》(含日文原稿和中译文)约10万字。

  在佚文佚信的增收方面,编委会的遴选是很严格的,原则上要有可信的证据证明为鲁迅的手笔,并经严格鉴别;有争议的暂不收入,以防止误收。增收的文字要求相对成文,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并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片言只语或日常生活记事性文字,不具有“作品”特性的,不予收入,以维护《全集》的严肃性。编委会为此曾专门开过工作会议,讨论议定增收篇目。

  对于增收的书信,有两个热点问题一直是大家关心并有争议的,一是鲁迅《两地书》原信,二是鲁迅茅盾联名致中共中央祝贺红军东征胜利的信件。

  1925-1929年间鲁迅与许广平的部分往来书信,后来鲁迅于1933年作了较大的修改,编成《两地书》,由上海青光书局出版。鲁迅在编辑过程中对原信作了很多改动,包括删节内容、加写部分文字,形成了一个新的文本。同时鲁迅又十分珍惜自己的原信,全部重新抄录保存,八十年代这些原信曾先后以影印和铅印的形式单独出版。这样,就形成了《两地书》版本和原信文本的差异问题。81版《鲁迅全集》出版时,因鲁迅原信尚未印行,只收入《两地书》。此次《鲁迅全集》修订,编委会认为,《两地书》中鲁迅的原信真实地反映了作家写信时的思想面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应当在新版《全集》中予以体现。但由于两个版本差异过大,不能用加注释的办法来体现原信的面貌,解决办法是在收入《两地书》的同时,将鲁迅的原信按照时间顺序与鲁迅的其他书信一起编入《全集》书信卷,供读者比较研究。这样既保存了《两地书》作为独立版本的完整性,又使读者能够看到鲁迅原信的全貌。

  鲁迅、茅盾联名致中共中央祝贺红军东征胜利的信件,一直受到鲁迅研究界的关注和追踪。1995年被全文发现,且与以前通行的片断文字有所不同。这是鲁迅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经过对此信文本的仔细考察和讨论,专家认为,此信没有原件依据,其文字风格与鲁迅手笔完全不同,显然系他人所写,而且也不能证明此信经过鲁迅审阅,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这封信具有很重要的文献意义,应在《全集》中得到完整的反映。处理办法是将此信编入书信卷附录中,这样,既与鲁迅所写的文字有所区别,又可作为资料保存在《全集》中,便于读者查找。

  以上两个问题我们都在广泛征求意见地基础上,向上级领导和工作委员会提交了书面报告。

  与增收内容相联系,新版《全集》还删去、调整了个别篇章。根据鲁迅著作的出版规划,将以《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鲁迅辑录古籍从编》、《鲁迅科学论著》来分类整理出版鲁迅的著作。这样,81版《全集》中收入《集外集拾遗补编》的《生理试验术要略》一篇将放到以后出版的《鲁迅科学论著》中,与鲁迅的《中国矿产志》、《人生象敩》等科学著述放在一起,不再收入以创作为主的《鲁迅全集》。在书信部分,删去了已作为诗歌收入《全集》的致台静农书信2封(1933.01.26.《二十二年元旦》、1934.03.16.《闻谣戏作》),和经鉴定不属于鲁迅书信的《致北方俄罗斯民族合唱团》(书信附录中)。

  经过增删调整后的《鲁迅全集》,收文更加全面、严谨,体现了二十多年间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总体规模上也有所扩大,书信卷和日记卷的篇幅增加较多,各增加了一卷,总卷数由16卷增加到18卷。

  2.关于鲁迅原著文本校勘的修订与改动。81版《鲁迅全集》编辑出版时,曾对鲁迅原著进行过全面的校勘,但仍然存在一些疏漏。二十年间,很多研究者也陆续发现了一些问题。这次修订,对鲁迅原著再次进行了校勘,主要以鲁迅校阅过的版本为准,并参照手稿、初版本、初刊本及其他版本,对原文进行细致的核对、甄别,对81版文字的错漏,进行改正。校勘要求对原著文字的改动,要有版本依据,版本不同者,择善而从。鲁迅生前未发表而据手迹编入的作品,都据手稿进行核校,务求准确无误;原著无标点而由编者加标的,也都经过仔细检查,力求标点符号的规范。对《全集》中附录、引用的其他文章,注释中引用的资料典籍等,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进行了校勘。据初步统计,这次修订中,校勘改动包括标点在内达到1000余处,在此仅举数例。第七卷《集外集拾遗》中鲁迅的4首旧体诗《无题》(烟水寻常事)、《报载患脑炎戏作》、《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秋夜有感》,题目均为81版编者所加,现根据鲁迅书赠条幅手迹,改为《酉年秋偶成》、《闻谣戏作》、《戌年初夏偶成》、《秋夜偶成》,校改后的题目既有鲁迅手稿依据,也更准确;同卷中《诗歌之敌》一篇,81版首句“大前天第一次会见'诗孩'”,现据鲁迅重抄稿校勘为“大大前天第十次会见'诗孩'”,与文章本身的虚拟性和幽默感相吻合。这表明通过校勘使作品文本更接近鲁迅写作的原貌。通过校勘还改正了81年版文字上的错讹,第十卷《〈嵇康集〉考》,鲁迅按语“其致玄远,悉根于理”一句,据手稿校勘应为“其词旨玄远,率根于理”;第一卷《人之历史》中,“夫德意志为学术渊薮”,经校勘应为“夫德意志为学术渊丛”;第九卷《中国小说史略》中的“张叔夜”应为“嵇叔夜”,鲁迅日记中多次提到的一家日本旧书店,81版几乎均误为“相摸书屋”,经校勘应为“相模书屋”;再如,第六卷《“题未定”草》(六)中,鲁迅的一段引文:“命抉其齿,王且訽”应为“立且訽”(站起来骂);第4卷,《〈艺术论〉译本序》中提到在鲁迅之前曾有“林柏先生”的《艺术论》译本,经校勘,“林柏”应为“林柏修”,即林伯修,他曾翻译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于1929年南强书局出版,署名林柏。通过校勘,还补正了81版内容的模糊缺漏,如第七卷《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一篇,将“××”代替的名字,补改为“衣萍”,第十卷《〈云谷杂记〉序》,的落款将“□□□”补改为鲁迅借署的“周作人”的名字。可以看到,新版《全集》经过仔细校勘,鲁迅作品的文本更臻准确。

  3.关于注释的修改与增删。81版《鲁迅全集》的注释是汇集当时全国的力量搜集资料,经过近十年的时间讨论、修改、编写而成的,个别重要注释,还经过当事人阅读认可,经上级主管部门审定。这次修订对注释文字的修改,编委会确定了遵循原版的注释方针,主要是:(一)注释的宗旨是向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提供理解鲁迅作品的相关资料和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并对文化程度较高的读者也有参考价值;注文要力求准确、简明,避免繁琐,避免喧宾夺主。(二)注释要客观,不发议论,不解释鲁迅原文的含意,对注释对象不作评论。根据这一基本思想,每位修订人对原有注释都做了全面、认真的审查,核对有关史实、资料,对原有注释的不足和缺陷,加以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全集》注释范围包鲁迅著作的历史背景和著作中涉及的人物、社团、事件、书籍、作品、报纸、刊物、流派、机构、名物、掌故、神话故事、引文引语、外文词句、方言土语、生僻字词以及其他对理解作品有关的知识。

  限于81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水平,这次修订对注释进行了大量的增补和修改。据初步统计,新版《全集》新增注释1000余条。这其中包括知识性注释,如金鸡那、捐班、行卷、《清史》、童子军、幕府时代、海京伯马戏团、幽闭、天花、万民伞、总理衙门、扶乩、翎子、四马路、中央社、“国难后第六版”等;有人物注释,如袁守侗、吴三桂、三上於菟吉、料治朝鸣等。有资料文献性注释,如鲁迅日记中出现的中外电影名称,就补充了注释100多条,内容包括电影外文原名,出品的电影公司和年代等;出自古代典籍中的文字、典故注释补充有“席卷天下”(贾谊《国秦论》)、“莫作乱离人,宁为太平犬”(元代施惠《幽闺记》)、“书厨”(《南史·陆澄传》)等,比古典文献注释难度更大的是鲁迅写作当时的一些文章资料的查考,这次修订也尽可能做了补注,比如,对鲁迅《伪自由书》中《从讽刺到幽默》一篇中“'幽默'既非国产”一句的补注,就指出了是林语堂在1924年5月发表《征译散文提倡“幽默”》一文中,最早将英文humour译为“幽默”。在《准风月谈》《夜颂》一篇中,对鲁迅特指的“没落”一词,加注说明这是出自“革命文学”论争中,创造社成员成仿吾曾在1928年5月《创造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的《毕竟是“醉眼陶然”罢了》一文中讥讽鲁迅“没落”。在《知识过剩》一篇中,对“把自己的文稿吞进肚子去”一句,加注说明,指的是宋庆龄在1933年5月13日发表的《抗议希特勒暴行》中提到:“小说家汉斯·鲍尔被迫吞下他自己的原稿。”对81版没有注出来的事件,这次修订也有新的突破,比如第11卷书信,致宋崇义1920.05.04.信中提到的南方某学校在解决学潮事件时,分教员为四等,81版没有注,现在发现的资料是,1919年五四运动后不久,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施存统在《浙江新潮》第三期发表《非孝》的文章,引起了一些保守派的不满,12月,浙江省议会议员多人联名上书北洋政府,指责该校校长经亨颐,并要求严办,次年校长被撤换,引起教师学生的不满,纷纷罢教罢课。新校长对教员“分别等级,以定去留”,分为“必留者”、“可留者”、“暂留者”、“必去者”四等。补充的注释中还包括对新增补的佚文佚信按体例增加的必要注释。这些新补充的注释,填补了原来注释中的很多空白,丰富了《鲁迅全集》的注释内容。

  除增补注释外,这次修订还删除了个别注条。包括因时代的变化,现在已经不需要注的,比如,英文单词yes,no,good-bye,81年版当时也许还是阅读障碍,现在障碍已经不存在了。还有的情况是从现在的资料判断,当时的注释可能是不准确的,但现在又不能确切地注出来的。比如,《从讽刺到幽默》中提到的“做过和尚的洋人”原注释说“可能指国际间谍特莱比歇·林肯(T.Lincoln,1879-1943),生于匈牙利的犹太人。他当时曾在上海活动,以和尚面目出现,法名照空。”现在看来这个注释可能是错的,但到底指的是谁,目前还注不出来,因此暂时删去了。还有的注释内容比较浮泛,距离鲁迅的作品比较远,针对性不强,也删掉了。如第六卷毛《〈木刻纪程〉小引》注[2]关于中国古代木版画的注释。

  除整条注释的增加和删除外,对原有注释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改也是注释修订的重要一项,这包括5方面内容。

  (1)对原注释进行资料补充。人物注释酌情补充有关生平、任职、著述和鲁迅著作中涉及事项的资料,据统计仅补充和修改人物的生卒年一项就达到900余人。对报刊杂志的注释,补充了主编、撰稿人、发行人等资料。对资料性的注释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充实了原来的内容,如第9卷,对“外国人所著中国文学史”的注释,原注仅举英国翟理斯1901年版《中国文学史》及德国葛鲁贝1902年版《中国文学史》。修订后补充了俄国王西里1880年版的《中国文学史纲》及日本末松谦澄1882年版的《中国古文学略史》。“中国人所著中国文学史”一条,也补充了窦警凡的《历朝文学史》和黄人的《中国文学史》等,不仅丰富了资料,而且在时间上更加提前。对一些古籍资料也有所考证补充,第9卷对清代小说《隔帘花影》,原注只模糊地注为“大概系康熙以后的作品”,修订中查出《序》作者四桥居士为程自萃,康熙时人,据此断定此书为康熙时作品。

  (2)纠正了原注的一些错误,比如第1卷,《文化偏至论》注[41]“机缄”,原注解释为“机械”,是错误的,这一词语出《庄子·天运》,应为“机关缄闭”之意,新版做了修改。原第14卷,1916年7月12日日记中的一种药物名称,原注为治疗风湿药,应为止痢药。再比如第6卷的一条人物注释“牛兰”,原注把人和资料都搞错了,注成波兰籍的保罗·鲁埃格,实际上应为苏联契卡(克格勃的前身)的工作人员,本名雅科夫·马特维耶维奇·卢尼克,他在中国的一个化名是牛兰,新注做了修改并增加了相应的资料。

  (3)对中外国家名称、地区名称根据现在的变化加以改正。比如对内容涉及到原苏联、原捷克斯洛伐克、原南斯拉夫等国家解体后形成的一系列国家的注释,都做了相应地改动。对涉及到的中国新旧地名的变化、古今地名的对照,也做了调整。

  (4)对原注中带有评价说明性内容,带有政治性和批判色彩的注释酌情加以修改和删节。比如,第1卷《人之历史》一篇的第一条注释中,对鲁迅早期的几篇论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都做了内容说明,这不符合“不解释鲁迅原文的含意”的注释原则,因此对此条注释做了大段删节。对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种人”、民族主义文学等派别,以及这些派别中的成员的注释,删去了带有政治色彩和“左”的评价,从现在对角度客观介绍情况,为鲁迅作品中涉及到的事件,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不做过多的评判。对一些现代西方哲学、艺术流派,如试验主义、未来派、立体派、象征派、达达派等,都较全面地补充它们的理论主张及代表作家作品,删除原来一些带有批判色彩的评价。对尼采、叔本华、康德等哲学家,也从现在的研究视角介绍他们的哲学观点和代表作,修改了原来一概归为唯心主义哲学加以否定的观点。对陈独秀、托洛茨基、布哈林等政治人物也根据现在的资料和评价进行了修改。

  (5)对原注“待查”、“未详”或其他应注而失注的条目,尽量予以查补。比如,第11卷书信,致周作人1921.09.11.原第10条注释中两个日文名称,原注是“均未详”;对信中提到的“庐山叙旧”、《晨报》社收信等事,当时也未注出。现经查证,81年版日文名称有误,改正后的两个日名称文,都指女作家冰心,这件事情是指1921年9月4日,《北京晨报》第七版载有刘廷芳在庐山写的《寄冰心》一首情诗,内容引起冰心的愤慨,当即写文章(《蓄道德能文章》)予以抨击,冰心所在的燕京大学部分学生也给《晨报》社写信要求澄清。

  粗略统计,本次修订中对原有注释1000多条做了较大修改。

  经过增删,修改的注释,更加充实、客观,有助与读者了解当时的文化环境,阅读理解鲁迅的作品。

  在对注释修改的过程中,有一些重要注释仍保持81年版原貌,1928年前后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左翼作家联盟”和三十年代鲁迅与周扬等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影响深远,对它们的是非功过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甚至演变成人数众多的历史冤案。对这三个问题的注释,牵涉到党对二三十年代文化活动的评价,政策性很强。81年版《鲁迅全集》撰写这三条注释时,胡乔木同志两次传达陈云同志的指示,要求对这些问题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写出有结论性的意见。为撰写这三条注释,当时《全集》领导小组组织十多位专家进行了为时一周的研讨,根据讨论的意见形成注释稿,由林默涵同志认真修改,报胡乔木同志,胡乔木同志作了三次修改,批送有关当事人周扬、夏衍、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茅盾等征求意见,得到他们的认同,最后由胡乔木同志定稿。这些注释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客观全面,长期论争的双方都能够接受,对当时文艺界的安定团结起了很好的作用。《全集》问世以来,这三条注释成为学者们研究有关问题的依据,一些重要的文史工具书中相关内容也据此编写,影响很大。今天看来,这三条注释仍然是确切的,具有客观公正性,迄今未出现不同意见。编委会认为这三条注释在新版《鲁迅全集》中可以继续沿用,不作改动,并提交过书面报告陈述。

  以上是从定稿中看到的这次《鲁迅全集》修订后的变化,可以肯定,经过修订,《全集》的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内容更加充实严谨,学术资料的可靠性更强。《鲁迅全集》能有这样一个改观,应该感谢二十多年来鲁迅研究界的专家们的不懈努力,是他们的工作,为我们这次修订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也应该感谢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对这次修订提供的支持;这次修订也体现了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对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化。

  附件(四):2005年新版《鲁迅全集》修订大事记

  一、

  《鲁迅全集》修订工作座谈会于2001年6月12日至6月18日在北京召开,标志着《鲁迅全集》的修订工作全面起动。

  会议确定了这次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以1981年版16卷本《鲁迅全集》为基础,增补不足,修订错讹。具体任务是:①增补鲁迅佚文佚信,并按体例加补注释;②对全部已有注释重新审查,订正错讹,增补缺遗;③对鲁迅著作原文再做一次校勘,改正疏漏植误。会议还对修订工作做了分工安排。

  二、

  2001年12月《全集》修订编辑委员组织召开《鲁迅全集》修订工作会议。会议逐篇讨论由有关卷的负责人陈漱渝、韩之友提出的佚文佚信的增补篇目。

  三、

  三年间召开8次定稿会议。

  编委会和人文社于2002年5月至2004年2月先后在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召开8次定稿会议,对专家提交的各卷修订初稿进行了分卷审议定稿。与此同时,还编发了“《鲁迅全集》修订工作情况通报”,总共发了7期。

  四、

  2004年6月9日在北京召开《鲁迅全集》修订工作情况汇报会,标志着《鲁迅全集》文字修订工作基本告一段落。

  五、

  2004年6月15日起,新版《鲁迅全集》陆续进入编辑、发稿阶段。

  六、

  2005年11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盛大的《鲁迅全集》新书发布会。标志着集14名专家之强大阵容,倾1626天时光之心血智慧的新版《鲁迅全集》18卷正式出版,其中,创作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字数达700万字。

  七、

  2005年12月3日,新版《鲁迅全集》在全国各大书店相继上市。

  《鲁迅全集》的修订,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和长期积累的结果。它凝聚了几十年来鲁迅研究者的心血,也包括鲁迅研究领域之外的学术成果和国外研究者的贡献。参加修订的每一位专家,都以对鲁迅著作和读者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工作。修订后的《鲁迅全集》吸纳了迄今为止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是目前最为完备的《鲁迅全集》的新版本。

  附件(五):2005年新版《鲁迅全集》修订专家名单

  《鲁迅全集》修订工作委员会名单

  主任:石宗源

  副主任:李从军

  成员:杨牧之张小影陈漱渝林辰

  林非林默涵聂震宁郭豫适孙玉石

  《鲁迅全集》修订编辑委员会名单

  主任:林默涵

  副主任:林非陈漱渝聂震宁

  成员:丁锡根王世家王国绶王海波王景山

  王锡荣朱正庄钟庆刘玉山刘增人孙玉石孙党伯李文兵杨占升张小鼎张菊香张梦阳陈子善陈早春陈琼芝陈福康徐斯年郭豫适韩之友裘士雄

  《鲁迅全集》修订顾问名单

  王仰晨王士菁陈涌周海婴黄源

  《鲁迅全集》分卷修订专家名单:

  孙玉石(修订第1卷)

  张梦阳(修订第2卷)

  王国绶(修订第3卷)

  刘增人(修订第4卷)

  陈福康(修订第5卷)

  朱正(修订第6卷)

  王世家(修订第7卷)

  韩之友(修订第8卷)

  丁锡根、应锦襄(修订第9卷)

  徐斯年(修订第10卷)

  陈漱渝(修订第11-14卷)

  王锡荣、裘士雄(修订第15-17卷)